1月27日,国研中心与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联合发布《中国与全球资源治理》报告。根据国研中心的分析,到2020年,45类矿产品中,中国需要依靠进口满足的达39类品种。2015年,石油进口比重在60%左右,2020年将达到70%左右。《资源治理》提出,资源供应国的过分集中是中国重要的资源安全隐忧。中国资源进口的70%集中在18个主要资源贸易伙伴,它们每年向中国出口价值100亿美元的自然资源。其中,四个国家是中国的邻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五个是中东石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伊朗、阿曼、伊拉克和阿联酋),三个是南美国家(巴西、智利、委内瑞拉),两个是非洲国家(安哥拉、南非),余下四个抑或是资源丰富的发达经济体(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或加工中心(欧盟)。在六项关键进口产品——原油、铁矿石、煤炭、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铜和钾肥中,最大的四个供应国占到中国进口的一半至4/5的水平。就金额论,在亚洲和高加索地区的邻国(包括俄罗斯)占中国资源进口的约20%。但是,这些国家的相对重要性在下降,以下五个海外地区占到中国资源进口额的约65%。其中,中东和北非占中国资源进口额为20%,该地区提供了中国石油(601857,股吧)消费总量的约三分之一。但是,利比亚和伊拉克这样的石油出口国发生的战乱对中国石油进口产生了干扰,也凸显了中国在做出反应时选择有限。南美占中国资源进口额为14%,是对中国资源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资源贸易不断发展。大洋洲占中国资源进口额为13%,澳大利亚是该地区中国最大的资源供应国,中国则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中铁矿石和煤炭占有重要的份额。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占中国资源进口额为10%,是快速增长但目前规模较小的对华资源供应地区。出口中国的绝大部分产品是来自安哥拉和苏丹的原油,以及来自南非、几内亚和其他国家的金属。北美占中国资源进口额为8%,资源出口包括大宗商品,例如大豆和数量巨大的金属,并且有可能扩大到化石燃料,前提是页岩气革命能够继续,且监管和基础设施障碍能够祛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