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艰难的产业转型。但当前针对产业的补贴政策引发学者质疑。前两年中国光伏产业遇到的困境,就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从中央到地方对这个行业大量的扶持性政策导致产能过剩的结果。更为尖锐的批评者认为,政府热衷于推行产业政策,要么是出于对经济理论的误解,要么是出于一己私利,期望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的实施,获得更大的权力以及寻租空间。中石油已经连续多年蝉联中国上市公司中的“补贴王”,仅2011年至2014年上半年期间就获得政府补贴316亿元人民币。而中石化,在2014年上半年也获得政府补贴将近8亿元人民币。截至2014年上半年的近10年间,“两桶油”共获得高达1258亿元人民币的政府补贴。在这个按照政府补贴金额排列的上市公司榜单上,还有大量来自钢铁、冶金、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企业。这些企业从政府获得补贴的理由不尽相同。比如,按照中石油的解释,2013年政府对公司的补贴,主要来自对进口天然气在进口环节的增值税返还。除了直接的财政补助外,中国的石油、石化和煤炭企业还从政策性银行得到大量的低息贷款。根据英国智库海外发展研究所(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近期的一份报告,仅国开行一家对这类企业的贷款余额在2013年就达7660亿美元。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当地GDP,利用财政资金对入驻工业企业的生产用煤、生产用电实行补贴。不管补贴的名目如何,客观上这些补贴是用公共资源支持了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活动,与能源转型的目标背道而驰。面临这些问题,中国需要重新思考和梳理当前的产业补贴政策以有利于经济实现顺利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