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市场动态
行业资讯

机械化与土地流转,是一对矛盾?

2014-08-18访问次数:564编辑:来源: [ ]

     中国的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均耕地面积小、农业的比较效益差,造成农村年轻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和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妇女化。表面上看,土地的流转完全符合农民和政府的利益,因此大家一致认为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是必然的趋势,农资未来将面对的是大农户销售。事实果真如此吗?据我的调研,这个结论并不能完全成立。因为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强度,从而制约了土地的流转。

 

    拿种小麦为例,在没有实现机械化之前,每亩地从种到收至少需要花费10个以上的工作日。一个外出打工的农民,要获取土地种植收益,到农忙季节一般需要请一个星期到半个月的假,不仅造成工作的不稳定和工资的损失,还要搭上来回的路费,劳动强度也很大。这种情况下,他们必然愿意放弃农业的种植,从而促进土地的流转。

 

    现在的情况是,小麦从种到收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的翻地、机械化的施肥、机械化的播种、机械化的收割。在土地种植中,农户所承担的主要功能是选择生产资料、农业服务的外包和付费,不再承担很重的体力劳动,农业的生产已经变成了老、少、妇皆宜的工作了,且用工时间大幅减少,一个就近打工的人完全可以做到打工和种田两不误,也就是说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并不妨碍庄稼的种植,也不会促进土地的流转。

 

    在实现了农业的全程机械化后,土地的承包费只有高于农民自种的收益后,他才会自愿流转(政府的强制流转除外)。这时候,一个土地承包户能获得的收益仅为生产资料成本的降低(规模化采购,但规模远远不够)、自有机械的收益和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产量的提高),实际上以上部分规模收益很少,再考虑自然灾害的风险和资本的费用等,必然会造成承包户除种植经济作物外,无法承担高昂的土地承包费,从而阻碍了土地的流转。

 

    通过调研,我发现在淮河以南的水稻种植区,土地流转得快,在淮河以北的旱作区,土地流转得慢,其根本原因是水稻种植的机械化水平不高,用工强度大,而旱作物的小麦和玉米基本都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这点在地租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南方比如江西、湖南和安徽的水稻区,土地的承包费一般在500元/亩/年以下(不考虑种植结构的区别),甚至弃种的都很普遍,而北方的土地承包费普遍都在800元/亩/年以上。

 

    拿我家的情况为例:岳父和岳母都已经65岁以上,且有退休工资,子女也都成家,并以公务员为主,可以说是生活无忧。但家里还有几亩地,自种部分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对外承包部分的费用达到了1300元/亩/年,种植大田作物的承包大户根本无法承受。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假如我的关于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的结论正确,那么我们的农业决策部门在制定决策时,就应该更多地鼓励农业的社会化服务,而不是促进土地的流转(实际上很难流动),这样才能更符合实际的情况。对化肥企业来说,也算是明确了我们未来的服务对象,网络化营销和品牌营销仍然长期有效,避免盲目扩大直销比例。

 

    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鲁西的高瞻远瞩:在和姜吉涛总经理沟通的时候,他提出了介入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想法。只要土地不流转,那么社会化服务就是农业最大的蛋糕!因为以发展的眼光看,农业生产资料的营销必然要依附社会化服务,谁掌握了农业的社会化服务,谁就掌握了中国的农业。

 

    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所有的经济活动一定是基于经济责任主体自愿的原则下发生,因此我不认为需要对环保和政府之手等问题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