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行业整合洗牌下半场跌宕起伏。2021年,化肥、农药领域发起10余次并购案,两极分化趋势明显:强者一掷千金“买买买”,弱者纷纷出售资产“避寒”。
强者出击。2021年,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正式合并成立超级化工巨头——中国中化,后者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化工产业格局。发展稳健的史丹利、司尔特、川发龙蟒等企业耗资数十亿“挖矿”,加快收购上游原材料资源,构建完整产业链,夯实竞争力。农药领域多起并购案凸显强强联合已成大势,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弱者自保。而以金正大、湖北宜化、阳煤化工等为代表的肥企,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开启“瘦身”模式,出售旗下资产,以获得现金流和减少债务负担。
5月8日,由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联合重组而成的中国中化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新公司资产规模超过14000亿元,员工约22万人,是唯一以化工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也成为全球化工行业的巨无霸。

在此之前,2020年6月,集合了两家公司农化资产的先正达集团组建完成,该集团销售额收入232亿美元,在全球农化企业中位列第一。
5月11日,中国中化召开首次干部大会,董事长、党组书记宁高宁讲话(图据中国中化官网)
农财短评:国际化工企业的合并重组是大势所趋,但不管是拜耳和孟山都,还是陶氏和杜邦,合并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合并后的中国中化可以做得更好吗?
中化集团团队偏贸易型,高业绩导向,有追求短期的冲动;中国化工集团比较偏向于工业型和技术型。虽然两公司团队有不同特点,但在化工、能源、环保等产业领域的互补性和协同性非常强。有农化板块整合的标杆在前,相信中国中化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整合协同之路,打造真正的世界一流企业,助力中国在农业化工和能源化工领域赢得更多国际话语权。
8月1日,钾肥上市企业亚钾国际一则公告震惊市场。公司拟17.64亿元收购拥有老挝179钾盐矿的北京农钾资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钾资源”) 56%股权。
若收购完成,亚钾国际将合计拥有氯化钾储量8.29亿吨,成为亚洲单体最大钾肥资源量企业,有望稳步迈入国际一流钾肥供应商行列。有意思的是,早在2015年,亚钾国际就计划将老挝钾盐项目建设成100万吨/年规模的生产装置,但目前的产量规模仅25万吨,仅有设计产量规模的25%。据悉,此次收购标的农钾资源拥有200万吨/年钾肥产能,但目前尚未投入开采。农财短评:加强海外找钾,建立海外钾肥生产基地,增强进口钾肥谈判力度和定价能力,已成行业共识。亚钾国际作为海外钾肥生产基地的战略价值,随着重组并购、快速扩建开始显现。但自有的产能5年未开发到位,亚钾国际却急着收购还未开采的农钾资源,一口气变成所谓的“亚洲第一”,或只能是纸上最大。
6月29日,史丹利全资子公司通过股权转让和增资的方式,合计出资2.44亿元取得承德黎河肥业51%股权。仅仅三个月后,史丹利宣布以黎河肥业作为实施主体,投资6.45亿元建设年产100万吨绿色高效复合肥项目。

黎河肥业濒临“煤都”,坐落磷矿,整合磷铵生产所需的氮、磷、硫资源,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磷肥制造商。
农财短评:打通复合肥产业链,保障公司充分受益行业周期红利。氮、磷、钾单质肥是复合肥主要生产成本,复合肥企业之间竞争最终体现成本的竞争。因此向上游资源延拓,实现纵向一体化经营是复合肥行业发展趋势。目前行业处于上行通道,复合肥企业通过合作、并购、自建等多种方式打通上游产业链,可有效提升成本端竞争力,实现加速成长。
2021年1月,司尔特拟出资7.57亿元收购贵州路发60%股权。在这之前,司尔特已持有贵州路发40%股权。目前,此次股权收购已完成,贵州路发成为司尔特全资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据了解,贵州路发所属两个矿山是国内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拿下股权后,实现磷矿石原材料的自给,可满足司尔特磷复肥生产所需。农财短评:磷矿特别是含磷30%以上的优质磷矿石是不可再生资源,其未来稀缺性不弱于稀土。按照现有开采速度和利用方式,我国目前商业储量在40年后就将耗尽,剩余资源量的开发利用将耗费更高的开采成本。未来磷化工产业将以矿石资源为核心进行整合,而以司尔特等为代表的自有磷矿资源企业竞争优势尤为凸显。
8月2日晚,川发龙蟒发布公告,拟以7.67元/股价格发行股份,购买天瑞矿业的全部股权。据了解,川发龙蟒拥有磷矿资源和先进的磷矿石采选生产技术,标的资产天瑞矿业是一家集大型磷矿生产企业,目前已取得250万吨/年磷矿产能对应的采矿许可证。农财短评:矿化一体,不断完善产业链,是确保川发龙蟒具有持续发展和稳定盈利能力的关键。收购天瑞矿业有助于川发龙蟒降低外购磷矿价格上涨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不利影响,提升公司价值及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符合公司矿化一体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