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行业资讯

潜在市场超700亿!继“新型肥料”后的又一风口来了

2021-08-12访问次数:1419编辑:中国磷复肥网来源: [ ]
 

    “减肥、减药,不减粮食产量和品质”是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药肥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达到减量增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施肥打药、合二为一、全程防控、防胜于杀”,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药肥已然是实现“双减”目标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如广西田园、广东中讯、广西多得乐、贵州道元生物、山东金秋园田等企业已成为药肥“主力军”,同时一批农药、肥料企业纷纷布局药肥市场,药肥成为农资行业新蓝海。 


     药肥是指将农药和肥料按一定的比例配方相混合,并通过一定的加工技术将肥料和农药稳定于特定的复合体系中,兼具植物保护和植物营养两种重要功能的一类产品。


我国药肥发展经历哪些阶段?

目前发展现状及推广应用情况究竟如何?



“双减”是药肥应有之义


       为推进药肥一体化产业的发展,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万连步分析,药肥的发展必将对化肥农药“双控两减”产生积极的、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利于种植者增产增收,利于资源高效利用,并提出一系列关于我国药肥产业发展的建议,受到广泛关注。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段又生分析认为,从市场发展趋势看,药肥可以应对农村劳动力短缺,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首先,药肥产品适应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需求。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对较高技术水平的药肥产品和药肥一体化施药技术的市场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尤其是花生、中草药、糖类作物的地下害虫以及土传病害防治,正好是颗粒状药肥产品能够发挥优势的领域。其次,解决劳动力紧缩需求矛盾。实际在农业生产中,种粮大户特别希望生产企业加大科研开发力度,积极开发除草药肥、杀虫药肥、杀菌药肥产品,帮助他们在未来种粮过程中实现水药肥一体化,把喷施农药和施用化肥在一个环节一并完成,以便大大地降低人力成本。此外,满足资源节约需求。药肥颗粒剂制品将载体部分改为了植物营养元素,节约了大量的农药和肥料包装、节省了运输、仓储费用,对水资源的节约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食品安全和品质提升、化肥农药零增长等方面药肥都有发展的空间。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原首席专家辛景树认为, 药肥一体化是农户、资源节约、食品安全和品质提升、药肥双减政策的共同需求。药肥产品的使用,能够将多次劳作合并为一次进行,而且早期科学预防用药,有利于降低后期防治压力,从而减少病虫害防治、打药次数和整体用量。一些采用微囊缓释或包膜控释技术的药肥产品,可以保证前期施用后整个生长周期的养分供应和防治需求,有效减少作物生长中后期的药、肥使用频率,大大减少了农药、肥料的成本投入和工人劳动强度,成为市场的强劲需求。


同时,他举例说,近年来,个别地区出现虫害和病害集中爆发的趋势,除天气异常外,秸秆还田带来的病虫菌卵的积累也是重要因素,爆发后的集中防治将会大幅增加农药的使用量。如果用以前期预防为主的药肥一体化方案,将实现药肥双减协同增效,减少病虫害集中爆发。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慕康国表示,科学研究和使用药肥,可避免农药、肥料间的拮抗作用及对作物的不良影响,增加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减少农药与肥料的用量,实现“双减”目标,获得最佳的应用效果,从而保护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省工、省时、省力。


可见,从业界到学界,关于药肥产品及药肥一体化技术在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目标,满足绿色环保高质量农业发展要求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进入快速提升阶段


段又生介绍说,我国药肥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我国药肥研发开始,相关理论被提出。第二个阶段是2000-2011年的探索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药肥市场迎来发展,在这期间除草药肥、杀虫药肥出现。例如,大家熟知的“金稻龙”水稻除草药肥。第三个阶段是2012-2016年,是我国药肥发展的起步阶段,越来越多的药肥产品进入市场,这期间出现了第一款杀菌药肥。第四个阶段是2017-2018年的储备阶段,新的农药管理条例出台,产品登记政策变化,这期间迎来企业药肥产品登记的高峰,同时出现了很多新产品。第五个阶段是2018年至今,药肥进入提升阶段,新作用机理、新产品剂型综合研究应用增多,市场经过整合提升进入孕育推广期。


我国药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可喜进步,尤其近年来许多农药企业、肥料企业开始布局药肥产业,一大批新产品和新技术涌现并成功被应用于农业生产。


段又生表示,估算目前药肥行业市场容量1700亿元左右,可应用药肥的潜在面积8.8亿亩左右,潜在的市场额超过700亿。在国内,广西田园、陕西标正、河南远见等农药企业早期就布局药肥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从国内生产情况来看,2019年国内行业总产能为184.25万吨。其中,河南分布21家,产能占比35%,广西10家,产能占比55%,其余为山东、四川、安徽。据段又生介绍,截至2021年6月30日,我国登记药肥产品155个。在各类型药肥中,杀虫药肥登记数量97个,除草药肥30个,杀菌药肥26个,杀线虫药肥2个。从各作物对应药肥产品数量来看,主要集中在水稻、甘蔗、花生、玉米、小麦、西瓜、马铃薯等作物,其中水稻登记产品最多,共47个


标准规范逐步跟进


药肥作为跨界产品,究竟归属农药管理,还是肥料管理?2020年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发出一份《关于肥料产品检测出农药成分适用法律问题的复函》,肥料与农药混合产品的管理归属问题、合规化问题再次受到关注。


当前,药肥产品面临着行业标准缺失、市场监管不规范、无序竞争,产品质量、技术上的问题亟需解决


段又生分析认为,缺乏相关精准的管理政策,标准体系、技术规范仍不完善是药肥行业发展中的首要问题。其次,缺乏药肥复配原则,以及协调一致的科学评价规范。第三,由于缺少市场监管,导致违规或者违法现象等,包括使用技术指导的缺失等等,从而在产品质量、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存在潜在风险。而对于药肥产品,隐性添加,肥、药交叉,非法生产,标识缺失等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内外关于药肥的管理有着不同的标准。从国际来看,美国对于药肥没有专门的肥料登记,药肥产品需要作为农药办理登记,允许一个相同农药成分与多个肥料不同配方混配,标签上需要分别标注农药和肥料的含量成分等信息。欧盟与美国相似,同样没有专门的肥料登记。在加拿大,药肥被作为肥料管理,但添加的农药成分含量不得超过已登记的农药产品含量。在日本,需要同时办理农药和肥料双重登记,且标签上既有肥料登记证号,也有农药登记证号。


在我国,药肥混合物不可照《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登记管理。从我国农药管理条例中看,药肥产品的登记主要关注农药成分的评估,对养分含量需要在登记时提交产品的配方组成和质量检测报告,以及肥效验证报告。适用于药肥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的组合产品,则分别按照农药或者肥料法规进行登记管理。因此药肥产品归属农药管理。


可以肯定的是,从过去到现在我国药肥行业的管理办法在逐渐规范:2019年,国家标准GB/T 37500—2019《肥料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出台,使得药肥中植调剂农药成分的检测和判定有了法律依据。2020年3月,我国首个颗粒状药肥技术规范NY/T 3589—2020 《颗粒状药肥技术规范》发布,规定了颗粒状药肥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标签标识要求。段又生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开发新的团体标准,针对肥料中更多的植调剂检测制定方法。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将与今年下半年发布并实施《药肥产品标签标识规范》。并计划通过对药肥产品的规范,对药肥企业进行评审,公布行业正面清单,帮助经销商辨识正规药肥产品。此外还会对合格药肥产品授权药肥商标。


总之,药肥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建构。其中,行业的自律与参与企业坚守底线的意识尤为重要。药肥产业进入市场孕育推广阶段,企业在纷纷布局的同时,应考虑如何做好做优,更需要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