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的贸易战导致大豆贸易的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由于中美两国相互加征关税,美国产大豆的对华出口自7月之后急剧减少,面向欧盟、中国大陆以外的其他亚洲地区和大洋洲的出口则大幅增加。美国大豆的价格降至约10年来的最低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成为中国的替代货源,巴西大豆的价格则大幅上涨。这导致中国猪肉价格上涨的担忧升温。中国大豆年进口量超过1亿吨,占全球的60%。对华出口占美国大豆总出口量的6成,中国是美国大豆最大的出口对象。但是为对抗美国7月发动的对华制裁关税,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25%的关税,其影响如实地反映到统计数字中。美国农业部每周公布的农产品出口销售数据显示,美国大豆8月的对华成交量约为13万吨,骤减至2017年同期的1/1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欧盟的出口增长。8月美国大豆对欧盟的成交量约为108万吨,增至上年同期的2.9倍。对中国之外的亚洲大洋洲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和中国台湾)的成交量增长了6成,达156万吨左右。由此,8月美国大豆的合计成交量约为384万吨,比上年增加了16%。然而,从年度(2017年9月~2018年8月)出口数据来看,美国大豆的总出口量为5638万吨,比上年度减少了17万吨(3%)。对中国大陆的出口量为2768万吨,大幅减少850万吨(23%),伊藤忠商事旗下的Food Management Support Corporation的本部长服部秀城表示,“美国没能将对华出口减少部分完全弥补回来”。出口减少和大豆价格下跌将直接导致美国农户的收入减少,因此美国正致力于将此前主要对中国出口的美国西北口岸装载的大豆卖往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反制关税的冲击还波及到中国。由于中国改为采购巴西产大豆,与欧盟形成竞争,导致巴西大豆的价格高于美国大豆。据住友商事全球调查公司统计,7月中旬巴西大豆溢价达1蒲式耳2.7美元左右,涨至上年同期的3倍。仅靠巴西无法满足中国超过1亿吨的大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