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氮肥行业获得长足发展,无论企业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氮肥、甲醇的生产、消费和对外贸易量均达到世界第一。在“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巨大机遇下,一些大型氮肥企业都开始尝试“走出去”,然而,成功的案例很少,多数企业都处于前期的调研阶段。目前,氮肥行业只有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德国有科研基地;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印度有贸易公司。
专家认为,我国氮肥企业之所以“走出去”受阻,主要基于四方面原因:(1)缺乏资金支持。海外并购、投资及工程项目往往涉及资金数额较大,企业面临融资难和高债务的风险,尤其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压力更大。国内企业海外投资方面的融资渠道受限。(2)海外信息获取难度大。无论是海外并购、海外工程项目还是海外投资等,在获取信息方面均难度较大。一方面,国内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化工、化肥方面的产业和投资政策等信息获取难度大,信息准确度不高,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决策;另一方面,工程项目信息来源可靠程度低,前期项目考察成本较大,项目中介水平良莠不齐。(3)缺乏国际化专业人才。海外并购在法律领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规避货币风险、降低法律风险都需要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工程项目方面,化肥行业是传统行业,专业技术领域的国际化人才短缺,而企业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一支忠于企业、专业能力过硬、富有创新活力的队伍。人才的短缺极大限制了化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4)化肥企业在国际化运作方面经验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我国化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刚迈出,各方面经验尚不丰富。例如化肥产品贸易一直局限于传统市场,缺乏新兴市场的开拓经验;并购方面由于经验不足,存在标的选择不全面、尽职调查不充分、成本收益及风险管控缺乏预案等问题,尤其在推进重大并购时还要面对所在国的安全、垄断等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