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磷肥行业形成了以高浓度磷肥为主导的全产品链的磷肥工业,占据了世界磷肥贸易总量的30%多,可以说已经坐上了头把交椅。我国复合肥产业同样从无到有,实现了覆盖全工艺、全品种的市场供应。但与此同时,磷复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愈加凸显。
如果说古“丝绸之路”上中国输出的丝绸、瓷器代表的是那个时代世界最尖端的产品,那么今天“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实施则为拥有产品、技术、装备和队伍优势的磷复肥行业走出去创造了新机遇。我国磷复肥工业要想走出去,就必须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精准定位。
首先,当今世界磷肥工业按照地缘不同形成三种主要的发展模式,即北美的产业集中模式——企业大而强,能独霸一方;欧洲的技术分散模式——企业小而优,不可替代;中国的产能增长模式——企业扩张,产品趋同,但满足需求。复合肥工业略有不同,北美地区力主政府和企业共为测土配方全营养元素混配施肥,并影响了北美之外的众多地区;欧洲偏重由企业提供特种功能的产品满足不同需求;中国则是以政府为主导推广农化服务理念,企业正在浩浩荡荡地发展新型肥料。
我们不需要评判哪一种模式更好,因为不同的地缘和工业基础决定着不同的发展路径。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借鉴。也许中国的磷复肥工业在未来会同时吸收其它两种模式的特点,即一方面通过大规模的资产兼并重组,在企业数量、矿源利用、技术升级、产品规模和市场布局诸方面打破平行竞争的局面重塑行业;一方面引进或收购欧洲企业,迅速实现其技术与产品在中国更大市场上的复制,由此实现本土企业的全球化。
正如大家所知,从欧美、中东地区引进和收购相关技术与企业的做法,国内已经有若干同行先行一步,并得到行业内的普遍认同。那么我们也可借助“一带一路”国家鼓励资本输出和配套政策“以大博小”,采用“拿来主义”迅速改善本土企业的市场定位与地位。这方面磷复肥工业协会已经着手组织业内企业在年内走出去,双边对接意向资源。至于资产兼并重组,现阶段业内似乎还没有成功案例,但如果我们重温云天化的发展史,或分析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的案例,则定会有所感悟。
其次,我国磷复肥工业在自有技术与装备制造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具备大型化、自动化工厂的设计、制造、建设和开车的全部能力与经验。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市场。传统意义的市场指的是产品市场,所以我们的企业家更多关注的是给自己的产品附加概念,来实现差异化,同时拼服务、拼价格,这些都无可厚非。然而“一带一路”覆盖着全世界63%的人口,达到44亿人;26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占据当今世界经济总量的29%,即21万亿美元,这个市场显然更具吸引力。
但进入这个市场的不应仅是贸易项下的产品。虽然欧亚铁路长达8.1万千米,每天已有17列专列从中国出发,但因为产品涉及到能源和矿源的再输出,是我们的短板。如果我们将产品定位为技术、装备和人力资源时,当我们的原料采购定位于国际市场时,当地的农业需求和工业建设需求就为国内的产能输出提供了可能。当然,沿线国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但有“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支持,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评估与帮助,对企业家而言,不用单打独斗就已经是历史的机遇了。
综上所述,我国磷复肥工业的产能过剩也许未来会更严重,与其抱团取暖,不如主动调整,将产品差异化和市场差异化纳入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借助“一带一路”国家倡议,配合资本和工艺装备项下的整合与输出,发挥技术人力资源的优势,定位全球布局,磷复肥企业一定能够搭上“一带一路”的快车,前景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