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但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在实操层面常存在偏差,从而产生新的问题。当前有必要在全社会厘清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文/张玉林(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2015年11月6日)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中共中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可以想见,中国农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但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在实操层面常存在偏差,从而产生新的问题。当前有必要在全社会厘清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以农业现代化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和日本为例,现代化了的农业在两国都暴露出一些弊端:从能源消耗和可持续的角度看,美国农业具有掠夺性;从食物自给的角度看,日本的农业不安全因素显然是其国家安全的短板。
农业具有经济的、生态环境的和社会文化的功能,是容纳了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的生生不息的产业。其主要功能包括:提供充分且安全的食物;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并使从业者的收入不低于社会平均收入;生产过程不以损害生态或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反而可以保护生态。此外,它能让无法进入工业流水线的生理学意义的弱者获得劳动机会,也是让一般人亲近自然、体悟生命过程和劳动价值的最佳途径。
当然,农业的这些功能之间并非天然和谐,而是常常相互冲突的。在今天的消费社会,“食品足量”的前提是大量生产,可能意味着掠夺性经营;质与量可能彼此矛盾,“安全”“绿色”“生态”“有机”则通常意味着高价,从而排斥低收入群体;而对生产效率的过度追求往往导致就业机会减少。理想状态是实现多元价值的最佳平衡,但就现状而言,即便是西欧诸国,也并没有到达理想状态。
实现理想的困难并不意味着放弃追求。中国农业的学术话语和政策话语很多由经济学主导,未能充分体现农业的多元价值,往往将农业现代化片面理解为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有关“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集约、高效、安全、可持续”被确立为努力方向,已经接近上述多重目标,但仍然有待执行过程中不断充实深化。结合近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想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要防止对“集约、高效”的片面理解,警惕强制性的土地流转。集约并非越集中越好,它所内含的规模经营也并非越大越好,“高效”也不应局限于产出和收入,而是也应该包括就业机会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高效。在目前制造业的就业机会面临减少的情况下,特别要警惕为了集约化而强制推行土地流转、以至于造成原本有业的农民失业的状况。
二是一些地方在“安全、可持续”方面要根除口号多于措施、政策较少落实的老毛病,并防止其他政策对这一终极目标的冲击。《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了一些具体目标(如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的零增长),但对弥合农业内部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断裂并没有列出具体措施,而刚颁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在这方面也着墨甚少。期待正式的“十三五”规划能提出有效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