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在转型中打响品质革命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之年,是“供给侧改革”深入人心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农业乃至农资产业经历调整与挑战的“大考”之年。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行业需要鼓舞士气。面对产能过剩、市场持续低迷的新形势,化肥生产、流通企业、农药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了供给侧改革,从国内到国际实施战略布局,尤其是在肥料标准制定、国际化战略方面稳步前行,并通过整合资源、兼并重组、强强联手等大手笔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发展之路,以寻求更多机遇和发展空间。 生产:用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 2016年,市场、政策倒逼行业打响品质革命的鼓声逐渐响起,生产企业产品定位更加明确,更加注重产品品质,企业发展更加注重立足长远;行业在转型升级中敲响了品质革命,且在企业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其鼓声将越来越响。 标准化行动: “中国声音”越来越强 标准的制定是肥料进入市场的第一关,标准所规定的养分含量以及施用方式是生产企业最重要的参照物,与市场中的肥料质量直接挂钩。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及相关部门投入到标准制定队伍中,表明在化肥行业一场品质革命正在掀起,肥料品质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拥有品质过硬的肥料,我国化肥才能逐步走向国际,真正实现由化肥大国向化肥强国迈进。 相关标准 今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肥料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2016年1月1日起,有机肥按《有机肥料》(NY525—2012)、《有机-无机复混肥料》(GB18877—2009)、《生物有机肥》(NY884—2012)标准执行;7月1日,工信部出台了《尿素-硝铵溶液》(HG/T4848-2016)、《农业用硝酸铵钙》(HG/T3790-2016)、《硝基复合肥料》(HG/T4851-2016)和《农业用硝酸铵钾》(HG/T4852-2016)4项硝基肥行业标准,在行业内轰动一时。 相信,随着化肥标准制定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将在化肥行业掀起一场品质革命,中国由化肥大国向化肥强国迈进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国际化战略: “走出去”快速推进 经济全球化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快速接轨。对农资行业而言,中国企业羽翼渐丰,逐渐具备“走出去”的能力,中国化肥企业正以学习的心态和竞争者的身份加入游戏。引入先进技术、加大出口力度、开发境外资源、拓宽海外渠道,中国化肥企业在2016年打出一套海外“组合拳”,表现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中国制造”的强烈愿望。中国化肥企业参与跨国合作,既是在经济低迷形势下克服困难度过危机的一种选择,更是企业坚决投身全球化浪潮的勇敢抉择,也是我国肥料品质得到国际认可的一种表现。 对于中国化肥企业而言,跨国合作有利于企业快速获取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提高自身产品技术研发实力,有利于学习对方的管理经验,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掌握境外优势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规模化变革: 强强联合做优做强 我国化肥行业正在经历一场规模化的变革。面对市场行情低迷触底,农民规模化经营步伐趋快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化肥企业选择大联合,走规模化发展之路。无论是同业整合互补,还是延伸产业链的跨行业并购,化肥企业选择突破自我,在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中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