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行业资讯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引领农业供给侧改革

2017-02-14访问次数:535编辑:中国磷复肥网来源: [ ]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近万年的农耕文明传承积淀、璀璨夺目。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奉时令、顺节气、惜土地,由刀耕火种走向精耕细作,逐渐形成了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诠释着“天地人禾”的哲学真谛。从先秦时期的“吃饱无毒即可种”,到秦汉时期“品种选择育良种”,再到魏晋南北朝“南稻北粟麦相争”。纵观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种植业结构调整史,书写着作物品种的更迭演变,记载着结构布局的时代变迁。

      先人的足迹告诉我们,结构调整自古有之,串起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浩繁画卷。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种植业生产经历了四轮结构调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粮食相对过剩但副产品短缺,调整的重点是压粮扩经。

90年代初,早籼稻出现“打白条”现象,调整的重点是发展“三高”农业。

90年代末,“卖粮难”再次出现,国家战略性调减三大主粮面积,5年粮食减少2.2亿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减幅最大的一次。

近两年,出现玉米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增”,经济增速、消费需求、市场价格“三降”,财政负担加重、种粮收益减少,拉开了新一轮结构调整的序幕。

发现问题,正视问题,才能迈出前进的脚步。当前,我国种植业发展正面临深刻变化,老问题不断积累、新矛盾不断涌现。

一是资源环境约束。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淡水资源分别仅占世界的1/3和1/4。化肥农药过量投入,面源污染问题突出,靠拼资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二是农产品结构失衡。玉米多了,大豆少了,优质稻谷、小麦、高品质果菜茶,难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三是种植效益收窄。随着物化、人工成本的快速上涨,三大主粮亩均收益不到130元,农业生产已进入高成本时代。

四是市场竞争加剧。由于生产成本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国内谷物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30%以上,出现“洋粮入市,国粮入库”的情况。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种植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搞好谋篇布局,防止出现一些误区。

一防粮食生产滑坡。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生产有过3次大的滑坡,都是在形势好的时候。历史一再证明,粮食大落容易起来难,一时多一点少一点是技术性问题,但粮食安全是战略性问题,不能让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影响战略决策。

二防农民收入缩水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要让农民愿意调、调得动、稳得住,必须有账可算。近两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放缓,第三季度甚至低于GDP增速水平,需要在完善政策、拓展增收渠道上想办法、找出路。

三防政府干预过度。把政府调控的“速度”和市场调控的“准度”相结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不越俎代庖、不搞一刀切。


结构调整是种植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不仅是面积上简单的此消彼长,更是产业、市场等多种要素的有机融合。要做到“四个注重”:

更加注重区域适应性。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调减“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玉米面积,改种青贮玉米、优质饲草、薯类杂粮,构建科学合理、优势突出的生产格局。

更加注重市场导向性。光种出来还不行,还得有销路,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多元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促进订单种养、产加销融合。

更加注重农牧结合。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罐”。

更加注重用养结合实行粮豆、粮饲轮作,推动部分地区休耕,保护地力,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种植业结构调整是一场没有休止符的战争,需要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方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共赢。

一要加强规划引领。明确不同区域的调整重点,做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

二要加强政策扶持。稳定存量、优化增量,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引入政策性、商业性金融资本,增强结构调整的“造血”功能。

三要加强市场引导。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稳定在合理水平,根据国内外供求变化,搞好余缺调剂,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农业部门作为结构调整的设计者和推动者,要有敢于担当的气魄、攻坚克难的决心,加强协调,搞好服务,有力有序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再创佳绩、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