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实施五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突出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粮食产能稳步提升,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端得越来越牢。二是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产业就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脱贫地区的发展动力越来越强。三是富民乡村产业持续壮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渐成趋势,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越来越宽。四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越来越美。五是乡村治理效能稳步提升,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移风易俗深入推进,农民精气神越来越足。实施好《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层级,需要统筹协调、合力推进。2018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有序推进规划落地见效。概括起来讲就是“五个推进”。第一,健全实施机制协同推进。中央和国家机关29个部门共同建立规划实施协调推进机制,每年年初制定全年工作要点,每半年调度一次进展,年底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年度实施情况。有关部门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压实工作责任,逐年推进、逐项落实。第二,加强规划衔接联动推进。配套专项规划,对标对表国家规划,有关部门编制了质量兴农、高标准农田、乡村产业发展等规划,分行业分领域细化落实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出台地方规划,31个省份全部编制了本地区乡村振兴地方规划,80%以上的市、县制定了地方规划或实施方案,分类有序、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落实村庄规划,结合编制县乡国土空间规划,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引导有需求的村庄逐步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第三,协调政策落实高效推进。推进规划实施,集聚要素非常重要。强化多元投入,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农林水利领域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扩大到3671亿元,全国涉农贷款余额增加到47.1万亿元,18个省份设立了政府投资的乡村振兴基金。强化用地保障,制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完善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明确每年安排不少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强化人才引育,大规模培育高素质农民,引导教师、医生等城市人才服务乡村。第四,动员社会力量合力推进。重点是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参与机制。注重平台引领,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春建功行动,发动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广泛参与。注重宣传引导,发布规划实施年度报告,遴选地方典型范例,讲好乡村振兴中国故事。注重典型引路,组织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分区分类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第五,强化评估考核激励推进。坚持结果导向,注重实施效果。一方面,加强评估,定期开展规划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研究建立乡村振兴指标和统计体系,客观反映全国乡村振兴进展情况。另一方面,加强考核,将规划实施成效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有力推动乡村振兴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