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化肥打假 > 打假法规
化肥打假

工信部:推动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 2

2022-09-06访问次数:409编辑:中国磷复肥网来源: [ ]

答记者问实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原材料工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开启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请问工信部在推动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陈克龙:谢谢您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建设重要论述和关于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着力优化原材料产业结构和创新生态,聚焦“三强化一突出”,推动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制定实施14项重点行业发展规划。近两年,面向“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形成原材料工业“1115”规划体系,包括3个综合、5个行业规划或指导意见。其中,首次将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四大行业整合起来做一个原材料工业“十四五”规划,部署了“五化五工程”总体任务。这样安排,增强了规划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利于促进行业耦合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2012年至今,累计制定产业政策文件72份,围绕优化产业布局、新材料创新发展、产能总量控制、减污降碳绿色发展、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等制定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同时,注重分业施策、分类指导,注重发挥部门、央地、政企和上下游协同联动作用,统筹利用各方面政策资源,不断优化原材料工业发展环境。

三是强化标准规范。先后立项报批原材料行业标准6000多项,出台并组织实施新材料标准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十四五”原材料工业标准体系。强化行业规范管理,累计制修订钢铁、铜、铝、水泥、稀土等36个行业规范(准入)条件,公告并动态调整企业名单。按照“放管服”改革精神,2019年以后废止黄磷、氟化氢、锑等19个行业规范(准入)条件,目前保留17个。

四是突出问题导向。针对行业发展阶段性突出问题,创新管理方式,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产能置换政策,化解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过剩产能。推动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制定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及认定办法,引导化工企业“进区入园”;完善新材料创新发展平台和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持续推进稀土行业综合整治。

下一步,我们将统筹运用规划、政策、标准等手段,扎实推动各项规划任务落实落细、取得实效,着力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促进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谢谢大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原材料工业实现平稳健康有序发展。近期我们关注到,钢材、铜、铝、水泥等产品价格震荡下行,保供稳价取得明显成效。请问工信部在原材料保供稳价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做好保供稳价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 冯猛:谢谢您的提问。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性产业,也是制造业最上游产业。我部始终把稳生产、保供给摆在突出位置,积极落实促进工业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强化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努力保持原材料工业稳健运行。

一是强化运行调度和监测预警。建立原材料工业“日周月季年”运行监测体系和19种大宗原材料供需“红黄蓝”预警机制,构建268家原材料“白名单”企业调度和服务体系,确定23家重点联系企业,加强风险研判和产品供需预警。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保运转稳运行方案,指导企业减轻疫情冲击影响。

二是推动重点行业稳产保供。实施重点化肥企业最低生产计划,保障春耕、“三夏”等备肥生产任务。全力确保消杀产品、预灌封注射器等抗疫重点物资及关键原材料增产保供。建立重点原材料价格部门联动监测机制,引导碳酸锂、稀土等重点产品价格回稳。

三是发挥“三个协同”作用,加强产业链产需对接。加强行业协同,推进有色金属冶炼、硫磺企业与化肥企业,打造利益共同体。加强上下游协同,推进氖、氪、氙等稀有气体企业与电子特气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支持锂资源、锂盐、电池材料等企业与动力电池企业合作,推动钢铁企业和重点行业建立长协机制。加强区域协同,促进20个省份供销系统与化肥企业对接,解决区域性缺肥难题。围绕建设全国大市场,协调重点物资畅通。

今年以来,原材料工业呈“V”形发展态势、低于工业总体水平运行,但产品价格已逐步回归合理区间。其中,钢材、铜、铝、水泥、平板玻璃等大宗原材料价格均在达到去年历史最高点(铜价为历史次高)后有所回落。8月第4周,螺纹钢、铜、铝、水泥、平板玻璃价格分别较去年最高点下降33%、17%、23%、28%、38%。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运行监测预警和大宗原材料生产保障,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支撑。谢谢大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为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请问工信部在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做了哪些工作?今后将如何加快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速度?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邢涛:谢谢您的提问。“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领域。我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履行新材料产业统筹部门职责,协同相关部门,发挥各方作用,补短板、锻长板、优生态,主要开展了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谋划。“十三五”以来,联合有关部门制定促进新材料发展系列指导文件。二是提升保障能力。搭建民机材料等重点领域上下游合作机制,围绕关键基础材料短板,引导整机牵引、材料产学研一体化协同攻关。三是促进推广应用。开展重点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推动190个品种500亿元新材料产品进入初期市场。四是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测试评价、资源共享等三类29个平台。健全新材料统计和标准体系,完善新材料学科建设、强化各类人才培养。

我国新材料产业在创新能力、产业规模、集聚效应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12年以来,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在原材料工业占比达15%,形成了全球门类最齐全、规模第一的材料产业体系。二是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培育形成以材料为特色的单项冠军企业19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98家。三是关键材料实现突破。自主研发的一批新材料有力保障了航空航天、信息通信等重大装备重大工程。如,复合材料主结构件应用于“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铝合金厚板等应用于C919大飞机;超纯净、超均匀集成电路材料取得突破;0.015毫米“手撕钢”实现世界首创。四是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形成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区,新材料领域培育了4个先进制造业集群、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9个创新型产业集群、96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持续优化新材料创新发展生态,统筹推进短板突破和材料先行,加快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