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记者: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说到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带分布北移,国家需要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动态评估和精细区划,今年温度和降雨量都比较极端。请问,今年气候变化是否已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影响?
刘莉华:
谢谢您的提问。正如您所说,中国也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的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在发生着改变。比如,我国降水量平均每10年就增加5.1毫米,呈现出一种“降雨带北扩”的趋势,西北地区“暖湿化”比较明显,北方冬小麦的种植界限在向北、向西扩张。气候变化也导致我国极端气象灾害的事件增多,灾害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越来越大,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比如,黄淮海常年多发生旱灾,去年秋天就遭遇了极端罕见的洪涝灾害,9月、10月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1-4倍,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有的地方一个月下了一年的降雨量,导致土壤过湿、机器不能下地,我们国家有1/3的冬小麦晚播,我们千方百计才稳住了冬小麦的面积。
今年春播以来,农业气象条件总体还是比较有利,主要气象灾害是华南洪涝、长江中下游局部地区的阴雨寡照,黄淮海、西北、内蒙中西部阶段性干旱,近期东北、西北局部的一些地方的洪涝,这些灾害发生的区域都是局部的,过程也是阶段性的,影响程度总体偏轻。特别是对粮食和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旱灾,今年没有大面积发生。整体来说,目前整个秋粮生产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
据中国气象局预测,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事件偏多,旱涝灾害较重,呈现出“两头涝、中间旱”的态势,东北和黄淮海常年抗旱的地方可能要抗涝,长江中下游常年防汛的地方可能要应对高温干旱,抗灾夺丰收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我们将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的理念,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环环紧扣、一招不落,细化实化工作措施,努力做到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千方百计夺取粮食和农业好收成。重点是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灾情的监测预警。分区域、分灾种完善灾害的应对预警措施和预案,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与气象、应急等部门密切沟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落实防灾措施。
二是加强科学抗灾指导。继续组织专家指导组、科技小分队等专业力量深入灾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落实防灾抗灾关键措施,特别是集成落实秋粮“一喷多促”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措施,加快作物的生育进程,确保安全成熟。
三是加强病虫防控。重点是加强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的监测预警,组织好统防统治、应急防治,最大限度减轻病虫危害。
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
6月底和7月初,生猪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近期振荡趋稳。请问,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农业农村部门在生猪稳产保供方面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下半年如何稳产保供?谢谢。
陈光华:
谢谢您的提问。猪价和肉价一头连着养殖户,一头连着消费者,大家都比较关注。从6月下旬开始,猪价经历了一波上涨,近期已经有所回落。目前,猪价每公斤22.8元左右,比近期的价格高点降了1.1元左右。从过去的价格走势看,多数年份猪价都是从7月份开始季节性上涨,我们年初对猪价回升就有了预判,也发布过预警信息。针对6月下旬以来,生猪价格一度上行较快的情况,我们加强监测调度,密集开展形势会商,在河北沧州召开生猪生产座谈会,并派出调查组深入山东、广西等生猪主产省份调研,对价格上涨原因和走势进行分析。总的看,这轮猪价上涨主要是恢复性、季节性上涨,叠加一些特殊因素的作用,但生产是充足的,后期猪价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的动力。
从养殖效益看,今年上半年猪价总体低迷,大部分养殖场(户)是亏损的,价格适当上涨有利于生猪产业持续发展。根据我们的监测,除了1月份和6月份养猪略有盈利之外,2月份到5月份都是亏损的,上半年出栏一头肥猪平均亏损98元,真正扭亏为盈也就是最近半个多月。另外,从养殖成本来看,玉米、豆粕等价格持续上涨,一公斤肥猪比去年同期增加大约1块钱的成本,这对猪价上涨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另外,猪价较快上涨还有一些特殊因素。前一段时间,随着学校、工厂复课复工,社会餐饮逐步放开,猪肉消费明显增加,拉动猪价快速上涨。同时,养殖场(户)压栏和二次育肥增加,猪肉进口量减少等因素也造成了猪肉供应阶段性减少,助推猪价上涨。
目前,生猪产能处于正常合理水平,预计下半年生猪出栏量与去年同期相当。业内常说“有母不愁小,有小不愁大”,也就是说,有能繁母猪就不愁没有仔猪,有了仔猪就不愁没有大肥猪。从能繁母猪的数量来看,今年以来,存栏量一直处于产能调控的绿色合理区域,目前已连续两个月回升。从新生仔猪数量看,上半年新生仔猪数量与去年同期相当,预示下半年生猪上市量不会比去年少。从中大猪数量来看,6月份规模猪场5月龄以上的中大猪存栏量同比增长8%,7、8月份生猪供应和猪肉产量将稳定增加。上述数据都表明,下半年肥猪供应有保障。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监测预警,紧盯能繁母猪存栏量等关键指标,根据月度变化情况,适时采取针对性调节措施,保持生猪产能稳定在合理区间。强化信息发布,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顺势出栏肥猪,避免过度压栏。二是压实属地责任。开展生猪产能调控工作考核,督促地方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要求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并落实长效性支持政策,给行业一个稳定的政策预期。三是防好生猪疫病。持续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统筹抓好猪流行性腹泻等常见病防治,不断提高养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确保疫情形势平稳不反弹。
最后建议广大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在生猪体重合适的时候及时出栏,能赚的钱先赚到手,落袋为安。谢谢。
南华早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国家级转基因大豆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在上月初印发。请问,这是否意味着政府正在加快推进转基因大豆玉米的商业化种植?有分析认为,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的上市销售有望在2023年前后落地。对此,农业农村部如何评论?另外,当前对于全球粮食危机的讨论正在升温,美国设置了全球粮食安全事务特使。请问,中国是否会参考类似做法,设置相似职位?中美农业部门在应对全球粮食危机方面会如何合作?谢谢。
曾衍德:
谢谢您的提问。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世界各国都在加快创新,我国也建立了相应的研发体系和评价体系,培育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我想说明一点,我们在推进农业转基因技术的研发过程中,按照中央要求,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主要是以下三点:
第一,依法依规。我们按照种子法和农作物转基因生物管理规定,制定了转基因安全评价、品种审定、种子生产经营、植物品种命名等规章制度。
第二,严格监管。刚才你说到,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制定了国家级转基因大豆、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并在6月份发布实施。这个标准主要是在相应的非转基因品种审定标准基础上做加法,丰产性、抗病性等基本条件是一致的,只是增加了转基因品种的抗虫、耐除草剂等目标性状的规定。同时,对研发试验、种子生产经营等关键节点的监管都是很严格的,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严查一起。执法是严格的,效果是好的。
第三,转基因产业化应用试点在有序推进。对于获得生产应用安全性证书的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我们开展一定的试种试验,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从去年的试点效果看,效果是不错的,今年是第二年,我们仍然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有序开展试点。
第二个问题,粮食安全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粮食安全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当前全球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当前看,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缘冲突对全球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给造成了影响,全球农业贸易体系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更加突出。我们也注意到,疫情发生以来,有一些国家采取了粮食和农产品限制出口措施,对区域和全球粮食安全造成了影响。中国政府有力应对,采取了有效措施,从工作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全力抓好国内粮食稳产保供。我们注重粮食生产能力提升,抓住种子耕地两个要害,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育种创新,提升粮食产能。现在看,我们这点做得很好。去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远高于世界公认的安全标准。中国立足于自身资源,成功解决了占全球1/5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这一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是世界认可的。
第二,积极推进农业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通过农业南南合作、多边双边粮食援助等,积极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水平。中国是向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捐资最多、派出专家最多的国家。这是我们多年坚持的。
第三,加强中美合作。中美都是农业大国,应在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去年以来,中美两国农业部门的互动良好,双方在工作层面就加强粮食安全开展合作沟通,未来还在相关政策协调、技术合作、人员交流等方面形成了一些有积极进展的项目意向。这将为全球粮食安全体系和农产品市场注入更多确定性,也有利于维护全球的粮食安全。谢谢。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社会都比较关注脱贫人口的增收情况。请问,今年上半年脱贫地区脱贫人口收入情况怎么样?下一步有哪些措施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谢谢。
曾衍德:
谢谢您的提问。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一个重要的标志是脱贫人口的持续增收。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包括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持续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强化产业帮扶和稳岗就业,多措并举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现在我们预计上半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是今年上半年一个不错的成绩。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国家乡村振兴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更多用发展的办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第一,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这也是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深入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推动将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提高到55%,支持脱贫地区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和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联农带农效果好的特色优势产业,吸纳农民就近就业增收。
第二,稳定务工就业收入。这一块在脱贫地区农民收入中占较大比重,去年占到66%。我们当前要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以上,这是今年一个明确的任务。落实这项措施重点是两方面:一是稳住转移就业。组织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加大东西部劳务协作力度,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务工。二是拓展本地就业。解决好就业帮扶车间面临的实际困难,扩大以工代赈规模,适当增加乡村公益性岗位,让脱贫劳动力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第三,推进产销衔接增收。下半年,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将集中上市,我们要多渠道推进产销衔接,依托大型农产品电商平台,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节庆展会,举办国内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活动,组织东部地区、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加大脱贫地区农产品采购力度,让优质农产品卖得顺畅、卖上好价钱。
第四,落实扶持政策增收。目前,中央确定的主要衔接政策全部出台,实现了平稳过渡。要进一步健全防返贫机制,将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全部纳入监测对象,及时落实产业就业、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针对性帮扶措施,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同时,规范公益性资产后续管理,强化经营性资产运营管理,加大到户类资产指导帮扶,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谢谢。
邢慧娜: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儿。感谢几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