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化肥打假 > 打假法规
化肥打假

全文实录丨国新办举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展成效发布会5

2022-07-06访问次数:378编辑:中国磷复肥网来源: [ ]

天目新闻记者:关注区域重大战略问题,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请问我们的督导聚焦了哪些问题?效果怎么样?谢谢。


翟青:谢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了多个区域重大战略,并一以贯之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区域发展的重要位置。
  
按照中央的要求,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紧盯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落实情况,并且围绕着不同的定位和不同的特点有所侧重开展督察。比如说,在督察长江经济带相关省份时,就紧紧围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聚焦长江“十年禁渔”、岸线保护、水生态保护修复、污染防治等方面问题。在督察黄河流域相关省份时,紧紧围绕水资源短缺这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把“四水四定”落实情况和生态保护修复情况作为督察重点。这是一方面的情况。

另一方面,按照中央领导同志要求,作为督察工作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我们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连续5年拍摄制作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警示片。大家也都听说过,我们从2018年开始拍摄警示片。每年都组织工作人员,深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从上游到下游,从重庆到上海,每年行程都接近30万公里,通过暗查暗访和明查核实,拍摄制作形成警示片,在相关会议上播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警示片这种问题导向、直观形象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警示性,对推动解决问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且每一个警示片播放以后,都会将问题拉条挂账,移交地方,督促制定方案,进行整改。长江警示片一共指出了包括禁渔不力、岸线破坏、违规侵占自然保护区等在内的623个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整改468个。另外,按照中央领导同志要求,从2021年开始,也同步拍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警示片。

警示片这些问题的整改,对于推动各地解决突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江经济带11省(市),各地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岸线整治和污染防治,2020年长江干流首次实现了全线达到Ⅱ类水质,这很不容易。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微笑天使”江豚成群地出现,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黄河流域9省(区),严格落实“四水四定”要求,不断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大保护力度,建设绿色生态长廊,黄河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大幅增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也是持续向好。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们注意到,从去年开始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将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作为督察重点。请问,在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方面的工作进展如何?对促进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谢谢。


翟青: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社会各方面非常关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从第二轮的第三批开始,将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和去产能“回头看”的情况作为督察重点,查实了突出的问题,“以督察促发展”一直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坚持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的出发点,在助推高质量发展方面,督察主要从三个层面发力:

第一,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推动各地更加深入自觉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第二,要解决突出问题,要坚决查处一批违法违规上马的项目。第三,要推动建立长效机制,要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从工作层面看,近年来还是很有成效的。各地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认识明显提高,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明显增强,“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一批违法违规项目被依法查处,一批传统产业得到优化升级,一批绿色产业实现加快发展。比如说,这些年京津冀协同治理区域性大气污染效果明显,这几年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我们都是生活在这个区域里面。大家都看到,京津冀的蓝天白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还比如江苏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大力整治“散乱污”,拆除违建,修复岸线,打造绿色长廊,昔日大江的美景又再现。这些年通过这些工作,各地高度重视,成效还是明显的。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我们在采访中也经常会听到,为什么有一些问题地方发现不了,而督察进驻一个月就能发现这么多问题。请问,督察是如何发现这些问题的?谢谢。


翟青:谢谢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确实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也经常能够听到类似的提问,当地一些领导同志对部门的同志说,你们怎么发现不了,人家来了一个月为什么就发现了这么多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性质还很恶劣。发现问题是督察的首要职责,如果不能发现问题,督察的作用就难以发挥。为了能够精准有效的发现问题,在督察中大体上有这么几点:

首先,要瞄准方向。要把方向重点定下来。大家都知道,每个省份生态环境的特点不一样,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也不一样。在督察中,会根据具体的省情区情市情,来研究确定督察需要关注的重点和查找问题的方向。要从宏观上进行最基本的判断,重点问题应该在哪些方向。比如,有些地方要关注江河源头的保护情况,有些地方要关注保护区的保护情况,有些地方要关注黑土地、森林保护情况,有些地方可能会更加关注高原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

第二点,是做足了功课。督察进驻一般只有一个月,但是准备工作往往有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在进驻前夕,督察人员从日常掌握情况中梳理线索,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单位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开展大范围的暗查暗访,掌握大量第一手素材。督察中,还注重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发现问题,充分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红外成像等技术装备,提高督察组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在督察进驻前夕形成进驻工作手册,每份手册都至少有40—50页,基本上都是问题线索,有的已经提前进行了取样和影像取证,这些前期准备,为查实问题打下扎实基础。

还有,就是依靠群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群众投诉举报是发现问题线索的“金矿”,我们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进驻前,就从日常投诉中梳理线索,进驻后专门受理群众来信来电举报。每一批督察、每个省份都能收到几千件群众的举报,督察人员深入分析,开展现场核实,从中发现了大量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线索。

除了这些基本因素外,督察组同志们敢于坚持原则、顽强拼搏的意志也是很重要的。能够顶着压力发现问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给大家举个例子,督察组的同志为了查实一个违法的案件,知道这个地方肯定有问题,但是为了能够查实,连续蹲了四个晚上,前三个晚上都是无功而返,到了第四天凌晨三四点钟,终于抓了个现行。从这几年的工作情况看,一些地方平时发现不了这些问题,除了有些问题确实不容易发现,需要一些经验、技术手段外,也有少数地方不敢动真碰硬,甚至于明明知道问题却不能直面问题,遇到问题绕着走、往后拖,这些情况也是存在的。

实际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只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敢于担当,作风过硬,就没有查不到的问题。谢谢!

寿小丽:谢谢翟青副部长,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