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翟部长您好!我们注意到,此前通报一些地方存在督察整改不彻底,久拖不决甚至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等问题。请问,目前整改情况如何?谢谢。
翟青:谢谢您的提问。大家关注发现问题,但是大家更关注这些问题的整改情况,因为督察最终成效是要体现在问题的整改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督察整改始终是高度重视的,多次提出明确要求。今年年初,中办、国办印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强调督察整改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并对整改的职责分工、工作程序、监督保障和纪律要求等内容作了明确规范。从实际工作中看,督察整改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做法。首先是建立机制,就是把整改的责任、流程、要求都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办法》明确了省级党委和政府是整改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在省级层面还要建立督察整改领导机制,就是要把责任压实。《办法》还明确在每批督察反馈以后,被督察对象要实事求是、科学地制定督察整改方案,提出整改目标、路径措施、完成时限等,并且要求在规定时间里抓细抓实整改落实工作。督察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实情况都要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其次是紧盯不放,目前所有的督察整改任务都实施清单化的管理,采取多种调度和盯办的方式进行督办。对一些重点督察整改任务,都会定期到现场盯办核查,有些是一个月一次、有些是两个月一次,有些是半年一次,有些问题可能是一年一次,一些重点问题都会安排督察局的同志到现场去。每次现场的核查都要形成盯办报告。如果发现有督察整改不力的情况,视情采取通报、督导、约谈、专项督察和移交问责等多项措施,有效地传导压力、拧紧螺丝,目的是推动地方真正把问题整改到位。最后还有个做法就是两手发力,就是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对于发现的虚假整改、敷衍整改等问题,及时公开曝光,严肃处理。当然,对于做得好的,也要及时地宣传,引导地方做得更好。从实际情况看,各地党委政府对督察整改都高度重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借势借力推动解决了一大批重点难点问题。总体情况刚才已经向大家通报了两组数据,这里再讲两个具体例子。大家都知道,白洋淀曾经问题不少,这些年,河北省一体推进截污、补水、清淤、防洪、排涝,加强污染源治理,白洋淀水质从2017年劣Ⅴ类提升到去年的Ⅲ类。大家知道劣Ⅴ类从标准上看是最差的一类水,到现在能够达到Ⅲ类水,这个变化是巨大的。还有,过去长江马鞍山段岸线资源长期被大量非法小选矿、非法码头等占据,沿江一带脏乱差,群众反映强烈。这几年安徽省以整改为契机,开展治污攻坚行动,拆除大量非法码头,整治不少散乱污的企业,建设了一批湿地公园和滨江生态绿廊,整治的这些地方都成为“网红”打卡地,整治效果还是非常好的。谢谢!
中宏网记者:作为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在推进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这对于保证督察工作的质量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今后还会在哪些方面继续完善这一制度?谢谢。
翟青:谢谢您的提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代表的是党中央的权威,必须要有严格规范的制度体系作保障,如果没有制度体系作保障,很难深入推进下去。在七年的督察工作中,边实践边总结完善,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为重要基础,中办、国办印发的这两份重要文件,同时制定了110个工作规范,也叫模板,一些具体的工作要求,相当于“2+N”,现在是“2+110”,两个重要的文件加上一些基础的模板、基础的规范,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督察制度体系。在这个制度体系中,有程序上的要求,有内容上的模板,有操作上的说明,有纪律上的规定,确保各个督察组的工作能够标准统一、工作有序、实施有效,为保障督察工作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具体说,这个制度体系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比较系统严密。在摸底排查、培训准备、进驻动员、现场督察、受理举报、形成报告、审议报批、反馈移交、整改落实,直到最后的归档总结等10个方面,这个制度体系都有详细的要求,覆盖了督察工作的全部流程。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有专门的模板对进驻以后第一次全体会议作出规定。督察组进驻到被督察对象现场以后,怎么来开第一次会议是有规定的,要求这次会议上要学习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而且还要学习总书记对当地的一些重要讲话要求、指示批示,要成立临时党支部,要学习督察工作纪律规定,同时还要签署保密和廉洁承诺书。督察组的每位同志,包括随组的记者同志,都要签署一份责任书,保密、廉洁不能出问题。再比如,在对督察报告的审核上,建立了两个审核机制。怎么确保督察报告工作的质量,这个制度体系设立了两个独立的运行机制,一个是报告起草组,每到一个省都有一个督察组,督察组里面有一个专门的起草报告工作小组,报告起草组的同志们要对各个其他的工作小组上报的督察内容、取证材料等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起草小组对其他的工作组提供的材料要进行审核,对提供的取证材料、现场的情况以及逻辑关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效果以及基本依据,起草小组会进行审核。另外,还建立了报告的独立审核机制,也就是说有专门的人员,而且这几个人员还都是督察组里面的精兵强将,都是骨干队伍,业务熟、原则性强、水平比较高的同志,专门由他们组成一个独立审核组,对报告中的每一个案例、每一组数据、每一个观点,都要从法律依据、事实认定、结论定性等方面进行校验、校核、核实,他们不参与起草报告,就是来负责独立审核,背靠背的。专门来挑刺,专门来找毛病,以此来确保督察报告真实准确、客观公正,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第二个特点,操作性强。比如大家很关注的典型案例,从内容的选取、编写制作、视频图片到审核把关,甚至到发布的时间,都有具体的要求,什么时候发,什么时候做好准备,各个督察组报的案例里面,怎么去进行选择、选取,都有具体要求。再比如,在受理群众的举报方面,对于怎么接电话、怎么登记、怎么转办,每个环节都规定得非常具体。包括像接到群众信访举报投诉以后,转办的时间在模板里面都有体现,现在都是统一规定在第二天的上午,一上班以后把前一天的群众信访举报转办出去,为什么这么做呢?主要是避免基层同志每天熬夜接收这些转办的问题,这都有详细规定。还比如,在督察进驻期间要开展个别谈话,模板也根据不同的对象设置了不同的谈话提纲,人员不一样提纲是不一样的,有些是共性的,有些是个性的,以便能够更精准地了解情况,更精准地传导压力。还有就是不断完善创新,这个制度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每批督察结束以后,都会进行复盘总结,对一些不完善的进行修改完善,对欠缺的及时补上。同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制定相应的模板。比如说在第二轮督察中,对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督察采取了一种探讨式督察的方式,这种方式和对地方的督察有很大的不同。经过深入的研究,我们也及时制定了探讨式督察的工作模板,明确要共建联合工作组,加强探讨交流,督察和部门的自查相结合,督察组和被督察部门协同推进,相向而行,很好实现了督察的目的。大家方向是一样的,通过几次的交流、反复地交流,最后达成一致。这些模板是几年来实践的经验总结,好用、管用、解决问题,是确保督察工作质量不降低、方向不走偏的制胜秘笈。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么一套东西,督察工作怎么能够保障工作质量。很多部门到督察办来学习了解情况,他们也认为,这一套体系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关键所在,对此也有深刻认识。下一步,将认真总结督察经验,夯实法治基础,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能力建设,确保督察不断地向纵深发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