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焦宏 杨瑞雪
01 粮食观念的更新,是我们面临的历史性任务
Q
主持人: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时讲到“要树立大食物观”。您怎么理解总书记的这一要求?
任继周:食物保障为我国历代政府和群众所重视,2000多年以前,我们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认知。但中国传统的食物概念过分狭窄,往往把“食物=谷物=粮食”。
粮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楚师辽远,粮食将尽”,后来把“以谷物为主的食物”称为粮食。事实上,对人的食物构成来说,领域十分广阔,矿物性食物如水、盐和某些矿物元素;植物性食物如谷类、蔬菜、藻类、果品等;动物性食物如肉类、奶类、蛋类、水产类、昆虫类及其制品。粮食只是谷物的一部分,是上述三个食物带中的局部,在食物系统整体中更是局部中的局部。
早在1990年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对于人多地少,谷物生产长期处于紧迫状态的中国,强调谷物生产,原无可厚非,但旧的食物系统观流弊甚大。粮食观念的更新,是我们面临的历史性任务。
Q
主持人:那将食物简单等同于粮食这种观念,您认为是如何形成的?
汉代把适应耕战要求的农业凝练为“辟土殖谷曰农”,也许这是世界最古老、最简洁的农业定义了,耕战农业成为这个封建农业大帝国的强大基石。历经2000多年以后,直到新中国建立,提出“以粮为纲”,把耕地和农民牢固粘合为一体,以农村包围城市,完成国家工业化的最初积累。
从管仲的耕战论,到商鞅的“垦草”务农、汉代的“辟土殖谷曰农”,再到近代的“以粮为纲”,各个历史阶段几乎都是屯粮备战引发的单纯谷物生产。因此,在耕战思想大势下,耕地农业流行数千年,中华民族的粮食情结由此养成。这也把历史背景深厚的耕地农业推向新高峰,单纯谷物生产的方向更加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这不仅丰富了粮食安全的内涵外延,也对重要农产品保供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均粮食与畜产品的消耗量发生历史性转折
Q
主持人:既然耕地农业曾经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那为什么又要强调“大食物观”呢?
耕地农业与城乡二元结构几乎同时发生,在中国已沿袭数千年。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原来农耕文明的社会基础逐渐消失,而随着城乡之间的流动,尤其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各省区已先后实施户籍改革,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填平了城乡之间横亘数千年的鸿沟。以耕战思想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已经难以与后工业化时代相融合,以草牧业为特征的草原文明、以开放为特征的海洋文明展现了不容忽视的社会推动力。
03 草地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的有效途径
Q
主持人:随着我国食物结构的改变,我们应如何在农业系统中寻找食物安全的可持续途径?
Q
主持人:草地农业在我国发展的前景如何?
04 陆海界面引领中国农业接触海外
Q
主持人:您刚提到草原文明和海洋文明对我们社会具有推动力。相比草原文明, 我们与海洋渊源同样深厚,历史上我们的陆海关系是怎样的?
任继周:华夏族群与海洋间有深厚历史渊源,始于史前迄于今日从未中断。最早就是出自非洲大陆的原始族群,分两支进入中国大陆后,最终融合奠定以陆地农耕为特征的华夏文明。秦汉以前陆海关系较为疏离。秦代统一中国,在较为封闭的欧亚大陆东部,建立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视海洋为化外。汉朝为“海内即天下”的陆地农耕文明奠定了牢固基础,从此将海疆视为极边。
大陆农业帝国传统思想是重陆域而轻海疆,但陆海界面自然张力无可抗拒。界面既是事物的分界线,也是事物对外开放的门户,具有生态系统的内在生命力,这给华夏第一个开放型帝国唐朝提供了机遇。宋朝陆海界面比唐代更加活跃,当时泉州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或称瓷器之路著称于世。元朝以草原文明为基调,较为彻底地摆脱“农耕文明”束缚,完全开放海上贸易,海上贸易盛况空前,中国也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厉行海禁政策,陆海界面突然沉寂,但民间贸易暗流从未中断。1840年鸦片战争时,中国海运吨位达400万吨,超过英国的240万吨、美国的135万吨以及两国之和。
Q
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强了国力,一方面是形成强大的海运实力,另一方面,海上丝绸之路已为大家所熟知,但实际上茶叶可与丝绸并列,不仅将饮茶文化传入欧洲,出口产值还超过丝绸。据清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记载,茶叶收入约占当时出口总值的60%。英国每年因输入茶叶,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使得英国外汇短缺,急于以输出鸦片换取中国白银,弥补贸易逆差,因此成为鸦片战争的主要导火索,可见茶叶富国利民的重大意义。
Q
Q
Q
比如荷兰,它是陆地资源奇缺的小国,国土面积只有4.15万平方公里,农业仅占GDP的4%,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农产品出口大国。诀窍不外两条:一是优化农业结构。荷兰仅将土地资源的16%作农田,余下的84%作栽培草地,建立草地农业系统,发展有草有畜的农业系统,增加与海外产品交流的界面和多级系统耦合。第二就是依靠举世闻名的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港口的优越陆海界面,放手大进大出,堪称陆海农业的典范。这就需要大力建设我国强大的海洋商贸系统,发展海洋农业机制,而这正是我国农业传统的短板。
06 以中国为本体,利用世界农业资源,建设世界农业
Q
主持人:打开陆海界面,开辟中国农业新生路,您认为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任继周:新中国成立后,陆海界面的权益慢慢回归到自己手中,成为我国的振兴之路的指向标,但其潜在的能量远不止于此。我们需突破“海内即天下”的陆地农业养成的思维惯势,放眼全球,充分发挥我国优越的海洋资源禀赋,以中国为本体,利用世界农业资源,建设世界农业。
正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要求的,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年中央一号文件也不断强调,“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这正是为陆地农业向陆海农业转型的政策性诠释,何况还有“一带一路”倡议的强大支撑。
当然,前提是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全球粮食年贸易量约占中国消费量的50%,我们不可能大量依赖进口。我们的粮食安全系于自身而不是国际市场。而所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际上就是妥善处理国内国外的两个系统。一旦将我国陆地农业生态系统与海外广泛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系统耦合,势必爆发巨大产能,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向,也是必由之路。为此,我提出两条建议。
其一,国内。根据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动态,认真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口粮(主要为稻麦)与饲料分别统计。由传统的耕地农业系统逐步向粮草兼顾的农业系统转变。这不仅可保证稻麦口粮自给有余,还可生产5亿吨牧草为主的畜禽饲料,缩短饲料不足的短板。何况我国有广阔的内陆腹地,可供市场调节,避免国际市场动荡风险。
其二,国际。将发展陆海农业定为国策,做好陆海界面这篇大文章。下决心组建国家级的、覆盖全世界农产品的经营网络,有选择地与跨海农业系统实施系统耦合。加强培养深谙陆海界面的内涵与操作的专业人才,建成以中国为主体的海外农贸企业。如更有几个民间“农业华为”活跃于国际陆海界面,我国农业的丰产、高效、现代化,当指日可待。
由海洋到陆地,再由陆地返回海洋,我国农业将伴随华夏民族完成跨越数千年的壮美旅行,最终回归我国资源禀赋优厚的陆海界面。这将为人类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发展生态文明的文明转型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