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竟涵
#1
保供和降碳是辩证统一的,不能以降碳为名推卸粮食生产责任
Q
主持人: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农业农村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国农业碳排放呈现怎样的特征?
Q
主持人: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具体到粮食问题,您认为应该怎样处理好降碳和保供的关系?
要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实现降碳和保供的协同推进。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农产品价值实现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结合。例如,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汇价值,若得到经济补偿,就更利于引导产品价值高、碳汇价值高这种“双高”农产品品种改良以及种植、管理方式等的改进。
#2
从长远看,增汇是农业助力碳中和的重点所在
Q
主持人:近年来我国在农业减碳增汇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Q
主持人:当前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地方搞“碳冲锋”、运动式“减碳”,甚至影响到了民生和经济发展。在推进农业减排时,应该如何防止这些问题出现?
Q
主持人:有人认为,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农业应以“增汇”为主,因为更有利于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您认为,农业“增汇”与“减排”应该以谁为主?
Q
主持人: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怎样做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3
碳交易市场开放将有助于农业的生态价值实现和农民增收
Q
主持人:与工业等其他产业不同,农业减碳在目标确定和监管方式上更为复杂,您认为应怎样更科学地确定农业固碳减排的目标,并做好长远规划?
Q
主持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研发应用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目前有哪些减碳增汇的农业技术?未来哪种要素的增汇潜力最大,如何发掘这种潜力?
Q
主持人:碳交易市场的开放对农业来说意味着什么?未来农业碳交易会成为地方或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吗?